“這十幾臺機器加上6名工人,要完成成達萬高鐵全線128萬根軌枕的生產供應。”站在中鐵北京局成達萬高鐵智能化雙塊式軌枕廠車間二樓的“智慧”中控室,俯視機器轟鳴的智能生產線,袁冬華有些出神。在隧道橋梁施工一線摸爬滾打13年,他從未想到有一天自己要開始和數據、機器打交道,且每天都要攻堅新課題、面臨新挑戰。
從枕木到混凝土現場澆筑,再到今天進入全智能化生產線,作為支撐鋼軌的重要鐵路配件,軌枕生產不斷轉型升級。在行業發展急需智能化人才的當下,土木工程師袁冬華的職業生涯也迎來重大轉折。當前國內高鐵行業數智化程度高、生產規模大,作為臨時軌枕廠總工程師,他曾一度為此感到手足無措。但他也在不斷摸索中逐步成長,越來越適應了在智能工廠當“工長”這一全新角色。
轉“戰”智能化生產線
愛較真、抗壓強、辦法多,在許多工友眼里,袁冬華很善于處理棘手問題。2022年,根據金甬鐵路建設需要,袁冬華團隊需要在橫跨72米的高速收費站上架起一座系桿拱橋梁,由于交通導行、安全防護難度等級高,近半年時間,總計4版設計方案被否決。作為技術負責人,袁冬華帶領團隊不斷進行技術攻關,不僅圓滿完成任務,還形成了《提高圓端形橋墩鋼筋保護層厚度合格率》《研制一種支架整體下落裝置》兩項創新成果。
也正是在這一年,為了更好地保障高鐵軌道建設的工程質量,成達萬高速鐵路公司與中鐵北京局聯合在四川營山市打造成達萬高鐵智能化雙塊式軌枕廠,經驗豐富、能吃苦、愛鉆研的袁冬華成為軌枕廠總工程師的最佳人選。
“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當時挺有壓力的。”袁冬華常年圍著工程項目轉,建一座高質量的廠房對他而言并不難,但隨著生產線逐步成型,他心里開始有些波動。
他所在的雙塊式軌枕廠,軌枕生產車間超過6000平方米,在運用數字仿真、工業機器人、視覺識別、大數據技術等眾多前沿AI技術的基礎上,以物聯網和精益管理體系雙賦能,形成集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為一體的雙塊式軌枕智能建造模式。
“光是操作手冊摞起來就有新華字典那么厚,都快被我翻爛了。”袁冬華告訴記者,為了盡快適應智能制造的全新工作場景,在今年3月生產線正式投入使用以前,他幾乎天天拉著設備廠家技術人員泡在車間,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了解情況、熟悉操作、掌握要領。在他看來,不管生產技術如何迭代升級,人都必須具備駕馭和領導“智能”的能力。
與機械手成為“工友”
雙塊式軌枕是高鐵動車組平穩運行的墊腳石,制作的精度決定了動車組運行的平穩性。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每一塊軌枕的模具精度必須控制在0.25毫米以內,軌枕誤差要在1毫米以內。袁冬華告訴記者,一根軌枕的生產要經過桁架箍筋加工、清模、套管及螺旋筋安裝、檢測、碼垛等14道工序,目前智能化生產線單日產能在1600根左右,生產效率較傳統生產線提高了80%。“按照既定軌跡在運轉的機械手臂,也會有失手的時候,所以還需要6名工人在崗負責查缺補漏。”
過去10余年的工作實踐中,袁冬華曾經一起工作的工友數以千計,而轉戰軌枕廠后,軌枕廠技術人員和一線操作崗加起來卻不過10余人。隊伍管理的工作量雖然減少了,可一旦遇到機械手“發起難、偷起懶”來,他和團隊就得忙得團團轉。
今年3月,生產線剛剛投入使用,袁冬華和團隊就遇到了麻煩。基于軌枕功能使用的要求,其混凝土氣泡率必須控制在極低范疇內,否則無法作為合格產品交付。于是,袁冬華帶領團隊在既要控制成本,又要提升質量的嚴苛條件下,不斷調整數據和比例參數,反復開展調配實驗,終于通過調整振搗時間和模具重置后,攻克了難題。
“這是我們和機械手‘工友’的第一次深度磨合,盡管語言不通,但相互間的配合卻越來越默契。”日常工作中,袁冬華常常在車間里轉悠,對他的“新工友”進行精細化“監督”及時發現問題,比如機器電流用力過猛導致焊縫不美觀、倒模時清渣不徹底導致后續產品質量不過關等。“很多細節問題都需要智能化以外的人工及時介入并優化完善。”袁冬華說。
努力成為“智慧工長”
“現在距離日均1800根軌枕的目標產能還有一些差距,但是每天都有新的提升。”袁冬華相信,隨著他們對整個產線設備的認識愈加深刻、掌控和運行能力越來越強,一定可以按照計劃工期高質量完成128萬根軌枕的生產交付,為成達萬高鐵建設穩步推進提供可靠保障。
每天穿梭在數智化廠房,袁冬華深刻感受到高新技術對提質增效的顯著成果。比如,傳統生產線的人工操作環節,質量參差不齊,通過高精度智能控制與實時監控后,可以為施工提供全面、準確的生產數據和指標,幫助管理層做出科學決策,優化生產計劃和資源配置,不僅減小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廢品率也整整降低3倍,生產安全風險也進一步降低。但與此同時,他也開始和團隊一起深入思考,原本需要破題攻堅的主體工作任務被智能機械優化并替代后,一線產業工人該如何在龐大的系統工程中對自身精準定位。
“人永遠無法被機器替代,但只有不斷學習成長,才能適應數字化智能化時代。”越是這樣想,袁冬華帶著團隊干勁兒就越大,還成了最愛在車間里圍著人工智能設備“找茬”“挑毛病”的人。他希望自己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成為一名數智化生產線上真正合格的“智慧工長”。(來源:工人日報 編輯: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