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絲綢之路波斯灣的咽喉處,有一座重要港口——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這里,一座占地1800公頃的現代化新機場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項目,中鐵北京局參建的援巴基斯坦瓜達爾新國際機場于2019年啟動建設,預計于2024年上半年全面建成。
“瓜達爾”在烏爾都語中的意思是風之門,因其三面環海,常年有海風吹拂而得名。2015年4月,中國領導人訪問巴基斯坦,提出以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為中心,以瓜達爾港、基礎設施、能源、產業合作為四大重點的“1+4”合作布局。之后,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駛入快車道,瓜達爾港建設全面展開。在港口建設的帶動下,瓜達爾地區從昔日封閉、落后的小漁村,逐步成為巴基斯坦全國矚目的新興發展區域。
2020年9月,當項目經理戴春壯來到瓜達爾新機場選址地時,第一感受是荒涼。目之所及是貧瘠的荒漠戈壁,大風不停卷起滾滾黃沙,瞭望塔隨處可見,高溫、強輻射的天氣讓人在室外難以睜開雙眼。
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瓜達爾當地的生活物資也十分匱乏,每周須從650公里外的卡拉奇配送物資。建設施工所在區域沒有地面供水,生活和生產用電全部要靠發電機提供,通信更是沒有好的網絡信號。項目組成員打電話都要走上一段路,通話幾分鐘就會中斷一次。缺物資,缺水,缺電,幾乎與世隔絕,工程施工該怎么辦呢?
“項目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建設方、中國中鐵、中鐵北京局和機場分公司各級各方的支持,以及家人的理解和關心。”再回首,戴春壯猶記得每次出征前,在機場送站大廳,公司領導為黨員佩戴黨徽,授予中國中鐵“開路先鋒”旗幟,殷殷囑托,加油鼓勁,互道珍重。
瓜達爾機場項目成員秦正榮早在2019年9月就先一步來到了巴基斯坦。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中鐵北京局機場分公司的5名年輕人揮手告別工作了5年的北京大興,毅然踏上了奔赴巴基斯坦的征程,成為援巴建設的先遣隊。
剛到瓜達爾時,現場連住的地方也沒有,項目組只能住在26公里外的酒店里,每周3次坐車穿越市區前往施工現場。在經過市區時,看到當地貧困的老百姓住在帳篷里,小孩子們沒有衣服也沒有鞋子,光著身體跑來跑去,秦正榮的心情有些沉重。“希望新機場能幫助改善這里的交通條件和營商環境,讓經濟有更好的發展,真正造福當地百姓。”這個念頭在他心里生根。
前期到崗的都是年輕人,他們克服施工環境復雜、人員不足、物資設備缺乏、語言溝通不暢、安全形勢嚴峻等種種困難,僅用4天時間就完成了項目部食堂等10間板房的搭建工作。在臨時房間里,項目組人員馬上開始了工作,聯系當地材料商,對材料質量和價格等進行摸底,進行項目安防建設。
瓜達爾新機場所在地區水資源十分匱乏,無法提供充足的施工生產和生活用水。為解決用水問題,項目組專門在施工區域進行了一次整體地下水探勘,計劃做3處鑿井。但在打第一口井時,一直往下鉆到地下240米處,都沒有發現任何含水層,只能無奈叫停了打井的計劃。一開始,項目組在進行強化地基處理時,只能從外面買水。后來買水已經無法滿足需求,項目組申請在施工現場外挖一條通向大海的溝渠,總算是解決了一部分土方用水問題。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給項目人員、材料、機械設備等調配造成了障礙。“疫情防控期間,管理人員和現場施工人員都不夠,我們就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員,從現場的測量放線、強夯檢測、勘探取土、標貫試驗、土體增濕到室內試驗,管理人員齊上陣,共同努力將疫情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秦正榮說道。
中巴航線恢復后,戴春壯立即帶領6名項目組成員馬不停蹄趕往瓜達爾,終于減輕了現場管理人員短缺的壓力,項目建設走上了正軌。由于瓜達爾新機場建設場區內土質兼具濕陷性和溶陷性,屬于復雜性不良地質條件,必須進行地基處理。項目組通過試驗段施工和專家論證,最終確定采用兩遍點夯、一遍滿夯的強夯工藝,對全場72萬平方米的地基進行了強夯處理。當地氣候干旱少雨,場區內地基土的含水率只有2%-4%。為確保強夯地基處理的施工質量,在強夯施工前要進行打孔、分塊增濕,通過3-4次增濕,達到最佳含水率后,再進行強夯作業。
瓜達爾氣候條件惡劣,常年高溫、干旱、強輻射,每天下午大風揚沙,嚴重影響混凝土道面的正常施工。為確保施工質量,項目組決定道面施工全部在夜間進行。公司從國內各大參建機場專門抽調了60余名熟練的專業技術工人,各道工序全部由中國工人執行。在剛剛通過的第三次中期驗收中,飛行區總面積43萬平方米的道面板和道肩板達到國內建設機場的高標準,質量評定為“優良”。
“瓜達爾新機場由中方設計,是以中國標準建設的。我們代表的是國家,代表的中國施工企業。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更有責任把新機場又快又好地建成,交付投入運營。”戴春壯說。
2022年,巴基斯坦多省份遭遇多輪暴雨,引發嚴重洪澇災害,瓜達爾所在的俾路支省是洪災嚴重的省份之一。項目周邊道路、橋梁多處被沖毀,導致生活物資和水泥、砂石料等地材運輸中斷。這次洪災持續了兩個多月,其間項目施工生產幾乎處于停滯狀態。
這一年也是施工生產任務最重、最關鍵的一年,需要完成飛行區排水、消防、道面等工程施工。在使領館及國內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項目組成員團結一心、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最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飛行區各項年度施工任務,為項目順利通過中期驗收創造了條件。
與“水深”相伴的是“火熱”。由于高溫干燥,干渴唇裂、皮膚脫皮是參建員工的常態。他們白天在施工現場科學合理安排機械施工,晚上完成撰寫施工日志、周報計劃等內業工作。項目組成員王志威說:“剛來這里時,我們說話還中氣十足。時間長了,不敢再大聲喊話,最怕摔著碰著,因為身上一旦受傷,傷口就會開裂,要很久才能愈合。”
在室外工作時,因為風沙大、日照強,項目組成員每次出去都要“全副武裝”,戴上遮陽帽、護目鏡,以防出現皮炎和眼部病變。久而久之,他們練就了“背影識人”的本領。
勘測員冉海東是項目組年齡最小的成員。每天他都要到工地查看現場,推進進度,圖紙和測量儀器片刻不離身,立桿測量,紋絲不動。因為場地面積大,往往走上一圈,他已汗流浹背。試驗員樊磊磊要做好工地材料試驗和質量控制試驗,提供工程質量監控依據,填寫檢測記錄并出具試驗報告。因為外部環境惡劣,儀器設備需要經常保養,他每天認真清理,隨時檢查其運轉情況,有時一坐就是半天。
這群年僅20多歲的年輕人,初入職場不久,便逆行海外,成為中巴友誼歷久彌新的守護者。過去3年,在異鄉過年已經成為項目組每個人的常態。“中巴友誼萬歲!春節快樂!”春節期間,巴籍工人們用不太熟練的中文向項目部人員表達祝福和謝意。
多年守望相助,項目組成員與巴基斯坦職工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伊斯蘭國家齋月(4月25日)來臨之際,項目組的年輕人與其他中資企業員工一道,積極參與到邊遠地區幫扶中。項目組對當地的迪亞巴拉小學進行捐贈,為小朋友們送去書包、文具、課本、滑梯、秋千等,幫助學校進行教室裝修,為學生們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在2022年洪災期間,戴春壯組織項目組成員開展了助巴抗洪救災捐款活動,盡自己最大力量幫助巴基斯坦災民解燃眉之急。
今年新年伊始,項目團隊在安全形勢嚴峻的環境中,克服疫情、天氣變化帶來的困難,見縫插針抓生產,千方百計調資源。在結束了現場通信中斷11天,斷水6天,僅能依靠衛星電話與外界聯系,材料運輸進場受阻的艱難局面后,大家加班加點,全力將耽誤的進度搶回來。
這時,戴春壯已經在海外工作8年多了。2022年10月,他的岳父因病去世,他未能回去。2022年底,他的母親病危搶救了20余天,他也沒能及時趕回去。“對我個人而言,家顧不上,老人照顧不了,也沒能盡到做父親的責任,虧欠家人太多了。”戴春壯說,“家里人抱怨是難免的,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支持我們奔赴海外工作。”
“用自身所學親身參與到國家重點戰略項目的建設中來,這是我們工程建設者報效祖國的方式,這樣的信念支持著我在巴基斯坦堅守了4年。”秦正榮說。
4年多的矢志奮斗、默默付出,實現了在一片戈壁荒漠上建起一座現代化的4F級機場的奇跡。瓜達爾新機場建成后,將成為瓜達爾地區的標志性建筑,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現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數千年前亞歷山大曾勒馬回望的“風之門”,將在中國建設者的幫助下迎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