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8時20分,隨著綜合檢測列車從汕尾站駛往汕頭南站方向,標志著中鐵北京局參建的汕汕高鐵(汕尾至汕頭南段)正式進入動態檢測階段,線路聯調聯試工作全面鋪開,為全線開通運營奠定堅實基礎。
汕汕高鐵線路全長162.3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本次聯調聯試的先行段為汕尾至汕頭南段,線路長度142.5公里,起點位于汕頭市汕頭南站,終點位于汕尾市汕尾站,橋隧比達84.9%,共設汕頭南站、潮南站、惠來站、陸豐東站、陸豐南站、汕尾站6座車站,除汕尾站外均為新建站。聯調聯試從10月16日開始,計劃在11月26日結束。聯調聯試結束后,將進入試運行階段。
由中鐵北京局承建的汕汕高鐵站前一標及四標工程,位于本次聯調聯試的先行段,全長51公里,其中站前一標全長15.87公里,施工內容主要為隧道3座、路基6段、雙線橋梁4座、框架涵1座;站前四標全長35.163公里,施工內容包括區間路基11段、站場路基559.31米、橋梁13座、箱梁992片、框架涵7座、隧道1座,全線雙塊式軌枕預制及標段內無砟軌道施工。
2018年12月26日,汕汕一標作為汕汕鐵路先建段順利開工,項目科學管理、加強過程管控,先后創造了全線諸多“首個”,石塘隧道實現全線首座隧道貫通,惠來隧道實現全線最長山嶺隧道貫通,全線穿越九個斷裂帶、施工難度最大的山嶺隧道——仙庵隧道貫通,里行特大橋實現全線首座特大橋主體工程完工,全線首家橋梁41米高空心墩封頂,惠來隧道標準化施工、仙庵隧道光面爆破作為全線樣板進行推廣,打造亮點工程,樹立企業形象。
2019年10月1日,汕汕四標正式開工,成為全線首個完成臨建并入駐、首個開始大臨建設、首個開始征地拆遷、首個開始便道施工的標段,為主體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取得了全線首家開鉆、提前52天完成全線首孔梁預制、首個連續梁鰲江特大橋跨石化大道80米現澆連續梁順利澆筑、惠來梁枕場在全線首家開始建設、梁場取證一次性順利通過等成績。
標段內鰲江特大橋全長18.01公里,橋梁跨越鰲江、龍江、羅溪水等河流,上跨在建石化大道、S338省道及262鄉道,除S338省道采用門式墩跨越外,其余均采用懸澆連續梁跨越;雷嶺河特大橋全長6.59公里,橋梁跨越鹽嶺河、雷嶺河等河流,上跨新建揭惠鐵路、S236省道,其中穿越惠來站,站臺范圍內采用8聯道岔連續梁作業,跨越河流均采用懸澆連續梁跨越。項目建設者們先后克服施工區域多為水田、魚塘、河流地段、樁基施工難、大體積混凝土澆筑、跨越高速公路等諸多難題,不斷優化施工方案,創新工藝工法,在潮汕大地上筑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雷嶺河特大橋在跨越鹽嶺河時采用160米連續梁拱施工,是汕汕高鐵全線最大跨度的連續梁拱。該連續梁澆筑混凝土12443立方米,總重量超過3.3萬噸,是全線施工難度最大的連續梁工程,以“先梁后拱”的方案施工,采用“鋼管拱原位拼裝”技術,該工法在國內大跨度鐵路橋梁施工中處于領先地位。同時,連續梁鋼管拱共有32根吊桿,這些吊桿內設置有磁通量傳感器,上面顯示吊桿力數據,便于在施工過程中及后期對吊桿應力進行長期檢測,也是我國高鐵智能化、信息化建造的新工藝和新成果。
建設過程中,汕汕項目管理團隊堅持以施工生產為重點,以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通過標準化施工、強化項目管理等手段,扎實有效推進項目建設。項目積極組織開展勞動競賽、科技創新等活動,建立“當月考評,即時獎罰”制度,保證項目施工產值、形象進度始終位列前茅,多次在6家參建單位中獲得第一。項目建立信用評價管理工作體系,利用月度安全質量大檢查同步開展信用評價自查自糾,確保責任落實到位,信用評價工作在全線名列前茅,獲得2022年廣東省信用評價A+。
項目以創新工作室為依托,以“四化”為支撐,以標準化、精細化為抓手,積極開展“五小”創新創效活動,通過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多項技術革新取得顯著成果,極大提高了施工生產功效,起到了“降本增效、安全生產”作用,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全線各施工單位的肯定。截至目前,項目科研成果累計獲獎15項, BIM成果“以塑代鋼模板設計與施工中的應用”榮獲2022年“優路杯”競賽優秀獎及第四屆“聯盟杯”三等獎。
汕汕高鐵建成開通后,從廣州至汕頭時間將縮短至1.5小時左右,并與即將建設的汕漳高速鐵路連接,從而在珠三角、海西、長三角之間構筑起新一條南北向大能力客運通道,成為粵東地區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交通基礎設施,有力助推沿線地區經濟新發展。(供稿:二公司 編輯: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