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用中國師傅教我的先進技術,建設我的國家!我希望孟加拉有朝一日能夠像中國一樣,建成四通八達的鐵路網。”中國中鐵孟加拉帕德瑪大橋鐵路連接線項目中鐵北京局管段“屬地徒弟”然森(Rasel)仔細觀察著“中國師傅”陳立根的操作,手里的筆不停地記錄著操作的要點。
中鐵北京局承建的中國中鐵孟加拉帕德瑪大橋鐵路連接線項目是“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重要項目,是中緬印孟經濟走廊南部通道,也是孟加拉國東西部客貨運輸主通道之一。該鐵路是聯通孟加拉國首都達卡和西南城市杰索爾的經濟大動脈,建成后將極大促進沿線社會經濟發展,曾被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女士稱為“孟加拉人民夢想的延伸”。
項目建設之初就吸引了大量當地的有志青年,然森就是其中一位,作為唯一擁有試驗工作經歷的青年人,在眾多“零經驗”的應聘者中脫穎而出。然而,有經驗的然森在上崗第一天就遇見了“大問題”——“之前我所在的公司是使用千斤頂讀表式人工壓力試驗機做混凝土試塊抗壓強度試驗,在這里是微電腦數顯電子打印的電動壓力試驗設備,我第一次見”,然森說道。
項目試驗室建設引進了國內項目比較常用的萬能試驗機、壓力試驗機、水泥抗壓抗折一體機、電動擊實儀、EV2試驗儀、洛氏硬度計、扭矩試驗儀、螺栓抗滑試驗儀等40臺套主要試驗儀器,多數是由電腦控制,在孟加拉國屬于先進的設備。此后,陳立根成為了大家的“中國師傅”,帶領著16名孟籍試驗員一起學習研究業主招標文件和技術規格書,手把手教授使用各種試驗儀器設備,帶領大家一起開展路基填料、路基壓實度和EV2、混凝土配比試拌、試塊抗壓強度、CBR承載比、鋼筋試驗等。“他毫無保留的把自己掌握的試驗操作規程都教給了我們。”然森很慶幸自己擁有一位“中國師傅”。
工區的試驗工作量巨大,僅路基填料壓實度檢測,平均每天需要檢測約80個點,全部完成需要開展1.3萬次檢測,混凝土試塊也需要檢測6000批次以上。此外,還需要對每批次進場材料進行檢測,僅路基吹填砂就有約323萬方,如果按照5000立方一個批次,就需要檢測646次以上。陳立根打趣地介紹道:“我們16名中孟試驗員每天要么在做試驗,要么就是在準備試驗中。”
“每車混凝土在監理的見證下檢測坍落度、溫度,取樣制作試塊并編號,做好試驗檢測記錄,監理簽字確認,試塊養護控制好溫度和濕度,28天齡期在監理見證下進行抗壓強度試驗。”高密度試驗的開展使得孟籍試驗員積累了更加豐富的試驗經驗,養成了嚴謹細致的工作習慣,能夠很好地控制各項試驗的各個細節。看到自己的試驗團隊成員從試驗“小白”一步步成長為成熟的技術人才,“中國師傅”陳立根感到十分自豪。
項目部結合當地情況,根據各崗位的特點,劃分不同的崗位類別,建立了完善的用工管理體系,高峰期時聘用當地專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120多人,雇傭當地勞務人員900余人,為沿線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屬地員工們紛紛對中鐵北京局表達贊賞。福潤德是項目部的孟籍助理,每月工資在50000塔卡以上。五年來,他不僅用工資將家里的舊屋翻新變得寬敞明亮,還為妹妹攢了豐厚的嫁妝,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我非常珍惜在中國中鐵的工作,他讓我感受到了中國人的尊重和關懷”,福潤德如是說。
中鐵北京局建設者們踐行“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薪火,與當地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孟加拉當地紙媒《商業標準報》曾報道項目部履行社會責任情況。“每每看到當地老百姓為我們豎起的大拇指,我都由衷地感到驕傲!”陳立根說道。(供稿:國際分公司 編輯:史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