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與廢品的距離只有1毫米,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僅在于能否全心投入。”北京公司昌景黃鐵路項目工程部部長張茂盛憑借對精品和極致的熱忱堅持,從業7年,在重慶軌道交通十號線、商丘東岳高鐵新城項目、商合杭鐵路站房及配套工程、安九鐵路等多個鐵路站房工程留下奮斗足跡。
刻苦鉆研“創新藝”
在參建安九鐵路和昌景黃鐵路期間,他不斷打磨工程亮點、研究創新工藝,將站臺雨棚單組爬梯改為伸縮式爬梯,此項改進既方便實用,又滿足使用強度要求;將高鐵站房拱弧形金屬屋面原有的平直形式檢修馬道改進為踏步形式,既保證人員安全和便捷,亦不影響整體造型美觀;對車站附屬房屋采用水電管線穿梁工法,先后實現走廊凈空由2.4米提升至2.7米,此項改進對于往常施工中裝修及安裝專業極易產生空間沖突實現有效改善。傳統的鐵路站臺雨棚設計端部為平頭梁,滴水線等均為斷頭形式,張茂盛帶領團隊將雨棚優化成端部檐口環閉形式,此種形式避免了以往設計形式年久后雨水侵蝕污染裝修面,整體造型也更美觀。在安全防護方面,源于安九鐵路太湖南站站臺雨棚施工階段的防墜落與避雷帶結合方式不安全因素較多,張茂盛對已有方案進行優化和改進,對避雷卡子跟鋼板預埋件通過后期焊接的形式,既可以調整標高,又使鋼板之間焊接更牢固,避雷卡子中間穿鋼管,全程焊接無卡扣,大大增加了安全繩懸掛的穩定性。
總結經驗“攻難題”
安九鐵路太湖地區地質存在巖層,在樁基施工過程中,太湖南站灌注樁有效樁長無法達到設計要求。張茂盛結合商合杭項目樁基施工經驗,認真與各方探討并向設計院提出合理化建議,最終確定了以樁基進入持力層為主的控制標準,嚴格控制入巖深度,確保樁基保質保量順利完成施工。鐵路站房項目工期緊迫、任務繁重,與時間賽跑是每個工程人的基本素養,必須通過倒逼工期、倒逼進度、倒逼機制的辦法,全力推動項目建設不斷攻堅突破。商合杭鐵路古城東站站房因跨度大,整體混凝土密肋屋蓋的主梁采用了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但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藝十分復雜,容易造成鋼絞線埋設質量不佳、張拉周期過長等問題。張茂盛主張將“先張法”預應力體系優化為“緩粘結”預應力混凝土體系,為項目工程建設縮短了20天的工期。
昌景黃鐵路樂平北站施工組織設計、項目管理策劃書的編制工作是站房工程建設的起點和重中之重,張茂盛主持并編制A/B/C類方案和季節性方案,組織圖紙會審、分部分項驗收幕墻、裝飾裝修方案研討工作,充分展現了“縱有艱難困阻,我自巋然不動”的定力。他緊繃安全生產弦,全面落實鐵路建設項目質量安全紅線管理規定,全面抓實站房施工、站臺雨棚施工,保證了各項工程的實體質量。
傾注心血“傳幫帶”
張茂盛始終將責任扛在肩頭、使命感記在心里,用敬畏之心堅守安全生產這條紅線,把安全責任落實到自己身上,做好自己,也在影響別人。昌景黃項目樂平北站的技術人員多為95后的“工程新人”,他充分發揮“傳幫帶”精神,把自己的技術、管理經驗毫無保留地傳輸給新人。他要求所有一線技術人員做到目標明確、分工細致、指導到位、考核嚴細;在施工生產過程中要求工序到位、行為規范、操作熟練,做到“上標準崗、干標準活”,以實際行動解決了項目管理人員青黃不接的問題。從臨建建設到物料碼放、從項目管理到現場操作,通過規范人員操作,實現了現場的動態達標。水滴雖小,卻也能折射太陽的光芒。通過施工技術管理,張茂盛帶領樂平工區工程部完成各種作業指導書、要點卡片、質量控制標準等編制總計達170份,明確了每道工序的操作要求,進一步規范了現場管理。
東風浩蕩征帆滿,豪情滿懷譜新篇。這些年,張茂盛奔走在祖國的天南海北,把青春揮灑在華夏的大好河山之間。山不低頭,但人能比山高,任憑風急浪起,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住新時代中鐵人前行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