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是企業效益的源泉。中鐵北京局堅持一切工作到項目,推進大商務管理和項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動,各個項目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一大批履職盡責的崗位標兵,他們認真踐行“三個是否”價值標準,弘揚“三個敢于”實干精神,為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集團公司官方微信對2022年度營銷能手和“十崗百佳標兵”的先進事跡進行集中報道,今天推出的是技術管理標兵先進事跡,一起向先進學習!
技術管理標兵
科技引領未來,在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發展道路上,他們助力企業行穩致遠。
蔣耀鋒,現任六公司西十高鐵項目總工程師。他主持編制多個重難點施工方案,為項目施工生產保駕護航。榮獲中鐵北京局2022年度“十崗百佳技術管理標兵”。
西十高鐵項目位于秦嶺山區,主要工程為“三橋三隧一路基”,項目橋梁跨越深谷和河流,橋梁部為變寬形式,有雙線、兩線變三線、三線變五線連續梁,采用移動模架、掛籃懸臂澆筑、支架現澆法施工,最大墩高69米,為西十高鐵陜西段最高墩;隧道軟弱圍巖居多,云嶺一號隧道進口擔負西十高鐵大機配套施工試驗段任務。他積極推廣隧道大機配套施工、移動模架、智能臺車、智能拌合站、隧道污水處理、隧道安全綜合信息系統等新技術、新工藝,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他主持施工方案編制,優化天竺山三號隧道、云嶺一號隧道兩個高風險隧道重大專項方案;主動與建設單位聯系,共同對重難點工程進行科技攻關,與西成公司共同攻關科研課題3項,積極向集團公司申報7項科研課題。組織項目變更設計,爭取實體橋墩取消凹槽、空心墩變更成實心墩、優化橋墩坡比、隧道圍巖變更等變更,減少橋梁模板投入,降低隧道施工難度和風險。
西十高鐵項目涵蓋了長隧、高墩、大跨和隧道大型機械施工、移動模架等專業施工,對技術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他注重工程技術人員隊伍建設,以專家型創新工作室為載體,針對施工中遇到的技術重難點問題,全面開展技術革新、科研攻關、經驗交流和人才培養活動。開展每晚學習一小時的夜校計劃,把重點人才培養對象放到一線進行歷練,在長大隧道、高墩施工、移動模架施工技術,特種機具使用、維修,“四新技術”等方面開展業務技能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邱嵩,現任城軌公司西安地鐵10號線3標副總工程師兼工程部長。自2011年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從事地鐵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工作,先后在重慶、成都、西安等地參建多個地鐵項目,積累了豐富的地鐵施工經驗。榮獲中鐵北京局2022年度“十崗百佳技術管理標兵”。
西安地鐵10號線作為城軌公司首個地鐵預制梁場,地鐵梁型種類多,且各種梁型穿插在各個區間內,需根據架梁順序合理組織各種梁型的預制生產。他通過對整體區間梁型進行梳理,解決了不同梁型、尺寸以及曲梁直做的鋼模板定制、小曲線大坡度箱梁架設、架橋機等大型設備的選型等技術難題。他積極推廣應用國內外“四新”技術,包括預應力設備采用智能張拉系統、梁體養護采用智能設備控制、鋼筋均采用數控設備進行加工、φ14以下的螺紋鋼采用盤螺減少接頭及損耗,經測算可結余鋼筋約300噸,結余養護用水4000立方。以他為核心成員完成的課題成果《砂卵地層超近距離暗挖隧道上穿盾構區間隧道的綜合施工技術與干涉分析》榮獲集團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他通過認真觀摩、歸納總結了制梁中易出現的問題,參與攻關《一種箱梁壓漿水泥及壓漿劑的上料裝置》《一種服務于BIM的橋梁表面裂縫標記裝置》兩項成果,獲批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2022年,邱嵩組織設計變更及設計優化6次以上,提出的運架梁由線下優化為線上運架,減少了管線改遷、交通疏解、運梁通道硬化、協勤、道路交通維護等作業內容,節約施工直接成本2341萬元,節約工期160天。在確保施工質量的前提下,將原設計鋼箱梁11跨優化為5跨,鋼混結合梁5跨優化為3跨,有效減少了鋼箱梁施工工期長、安全風險大、成本高的問題,實現創效費用461.02萬元。他還提出了預制混凝土箱梁梁型優化、鋼箱梁局部加固、鋼支座優化等技術優化方案,不僅縮短了施工工期,更節約了成本投入,真正實現了技術創效。
唐吻,現任五公司金甬鐵路三分部工程部長。自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參建了連鎮高鐵、鹽通鐵路、金甬鐵路項目,立足崗位履職盡責,較好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榮獲中鐵北京局2022年度“十崗百佳技術管理標兵”。
2022年,面對項目跨東陽收費站系桿拱施工及王山塢隧道的貫通等重難點工程,他從方案研討、編制報審、方案優化入手,層層分解任務清單,深入現場解決實際問題。對跨東陽收費站系桿拱支架前后組織4次支架方案優化,以最佳方案?,F場實施。針對重大危險源及關鍵工序,下發各級技術交底180份,作業指導書34份,全年項目安全質量管控良好,施工有序推進。
他積極開展雙優化工作,完成了跨甬金高速特大橋83號~113號空心墩變更為實心墩設計方案優化、分部5段路基爆破開挖方式改機械開挖設計方案優化、跨浪坑口水庫泄洪渠連續梁0號支架方案優化、跨東陽收費站72米系桿拱交通疏解方案優化,通過優化各工序施工階段,降低施工難度,縮短施工工期,實現進度、成本目標。
在他的帶領下,項目圍繞施工質量展開技術攻關,完成《提高圓端形橋墩鋼筋保護層厚度合格率》課題,獲得2022年北京市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小組Ⅰ類成果;以跨東陽收費站系桿拱為課題背景,帶領QC小組成員完成了《研制一種支架整體下落裝置》的QC課題;完成本年度集團公司重點課題《跨高速匝道系桿拱施工技術研究》,實現創新創效目標。
趙斌,現任二公司廣湛鐵路六標項目二分部工程部長。自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參建長沙市盛祥路市政道路、高塘路市政道路、長沙臨空經濟區綠化提質工程、長沙引水工程設施保護帶專項整治工程(航空城段一期)、宜賓至威信高速公路、廣湛鐵路等項目建設。榮獲中鐵北京局2022年度“十崗百佳技術管理標兵”。
自廣湛鐵路開工以來,他高度重視技術人員隊伍建設,通過組織開展專業技術培訓、“一對多傳幫帶”活動,培養了多名優秀技術人員。他積極組織參與廣湛鐵路北斗定位技術交流會,帶領技術團隊分工協作,全力以赴做好會議籌備,技術交流會圓滿舉辦,受到總承包及建設單位一致好評。為推廣先進工藝、工法,他推動項目和總承包部開展聯創共建創新,主要負責編制工藝工法申報材料,最終《北斗定位技術在CFG樁施工中的應用》被評為廣湛鐵路施工技術攻關優秀成果獎;《CFG樁帽成孔器》被評為廣湛鐵路“小改小革”示范成果獎,并在廣湛鐵路項目進行全線推廣應用,社會效益顯著。
項目建設期間,他主導雙優化工作,積極與設計、地方政府及其他單位溝通,為項目降本增效不斷努力。通過“以橋代路”方式,降低施工風險,減少工后沉降;通過取消或合并方式,減少涵洞設置,避免涵洞過渡段施工存在的不均勻沉降風險、施工質量難以控制等問題。通過現場勘察,將原32+48+32米懸臂澆筑連續梁變更為12+18+18+12米剛構連續梁,后采用預留門洞支架現澆方式,保證既有道路通行條件,降低施工風險,減少掛籃模板投入費用,降低施工成本;通過與其他分部設計變更負責人及設計單位的溝通聯系,減少支架現澆梁及非標準預制箱梁孔數,既保證了梁體施工質量,又減少了支架、模板投入;通過與地方交通部門對接,在保證滿足通行需求及安全可行的條件下,優化改移道路位置,縮短改移道路長度,減少施工投入,降低施工成本。
徐鵬程,現任北京公司太原西北二環高速ZH05標項目工程部部長。自2010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參建了石武鐵路客專、大西高鐵、廣珠城際、曹妃甸鐵路、尋沾高速等工程項目,有著豐富的鐵路、公路工程建設經驗。榮獲業主單位先進個人、勞動競賽紅旗標兵稱號;中鐵北京局2020年度優秀技術人員、2022年度“十崗百佳技術管理標兵”。
面對項目工期緊、任務重、斷點多等不利因素,他分析制定施工計劃,提出合理意見,切實做到技術先行,為工程建設做好技術保障。他注重發揮技術人員的傳幫帶作用,讓有經驗的技術人員與新畢業的大學生組隊,在工作中手把手教學,讓新畢業的實習、見習技術人員挑重擔,將他們安排在獨立的工點上鍛煉,充分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快速提高技術隊伍素質,同時也緩解了公路建設初期技術人員短缺的狀況。
任職期間,他重視科技創新工作,認真鉆研業務技術,帶領項目技術人員攻堅克難、不斷優化施工工藝,為項目施工生產提質增效作出貢獻。先后參加并主持開展了多項技術創新,作為主要發明人獲得股份級、省部級工法4項,獲得集團公司級工法2項,集團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獲得實用新型發明專利8項,發表軟件著作權1項;所在的QC小組獲得2022年集團公司質量管理小組最佳制作獎、活動成果一等獎2次。
王春雷,現任機場分公司呼和浩特新機場項目總工程師。參加工作以來,他參建了青島膠東機場、廣州白云機場等多個項目,先后榮獲中鐵北京局2018年度先進工作者、2022年度“十崗百佳技術管理標兵”。
他在任職青島新機場項目總工期間,同時負責場道8標、飛行區綜合管廊、山東航空維修機坪和流亭機場改造4個項目的技術管理工作,施工內容涵蓋了機場場道所有專業,青島新機場飛行區綜合管廊工程是國內機場第一條飛行區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具有技術難度高,安全風險大,質量要求高的特點。機場項目最大的特色就是交叉施工較多,整個場區內的施工單位就多達60余家,溝通工作異常繁重。作為基層技術負責人,王春雷堅持高標準嚴要求,與各方溝通對接,確保施工生產高效推進。
在青島項目期間,他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二次經營,其中僅青島新機場場道8標土石方工程二次經營額就達1億元。在呼和浩特新機場期間,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設計變更工作,通過將基坑止水帷幕變更為管井降水,為項目部減少虧損700余萬元。
為解決管廊施工周期長、周轉料投入大的問題,他帶領技術人員總結各方經驗,將隧道襯砌臺車的方案引入到管廊項目施工中,采用模板臺車作為內模進行管廊混凝土施工。通過絲桿系統、電機行走系統將模板臺車定制為可自動行走的模板支撐體系,通過優化方案提高混凝土澆筑質量和施工進度。使用的自動行駛模板臺車系統極大提高了施工進度,減少了成本投入,將一節箱涵的施工時間由11天縮短至6天半。先后發表科研論文2篇,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項,編制完成企業級工法2篇。
郭偉,現任天津公司天津地鐵4號線6標項目總工程師。自2008年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從事地鐵施工管理工作,先后參建西安地鐵2號線、天津地鐵3號線、石家莊地鐵12號線、天津地鐵4號線等工程項目,積累了豐富的施工管理經驗。榮獲中鐵北京局2022年度“十崗百佳技術管理標兵”。
在天津地鐵建設中,他帶領項目技術人員推行鋼筋籠制作“六步”驗收法,深基坑、模板支架實行危大工程管理相關規定等,確保安全質量有序可控。在項目雙優化管理方面,他積極與設計院溝通,在不降低設計標準、不影響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秉著尋求最優設計方案、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對初步設計進行優化,先后完成了車站圍護結構地連墻含鋼量優化、圍護結構支撐形式優化、主體結構含鋼量優化,保障了項目實施階段整體利益。
面對地鐵施工技術難度大、周邊環境復雜、場地狹小等難題,郭偉帶頭成立了創新工作室,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完成了《富水軟弱地層地連墻施工及開挖方式對基坑與圍護結構自身變形控制和周邊建筑物位移的影響》《BIM技術在明挖車站施工中建立全周期管線切改可視化分布模型技術》等課題,并取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成立專題QC質量活動小組,開展“提高地鐵車站地連墻鎖口管接縫驗收合格率”QC質量活動,榮獲集團公司二等獎、股份公司三等獎、北京市政協會二等獎。
天津地鐵自開工以來,就面臨體量大、風險高、工期緊、任務重等多重壓力,他從施工工藝、施工組織優化、過程管控等多方面入手,嚴格落實業主單位節點要求,本著突出重點、細化目標、日清日結的工作思路,確保車站建設快速推進,穩步實施,最終兩站主體結構均提前封頂,為后續盾構接收、車站附屬結構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王永樂,現任天豐公司吉林總部基地項目工程部部長。他立足崗位,扎實開展技術管理,培養技術人才團隊,為項目施工生產提供技術保障。榮獲中鐵北京局2022年度“十崗百佳技術管理標兵”。
他結合吉林總部基地項目實際情況,落實工程技術管理相關辦法與崗位職責,推動精細化管理和“四新技術”應用,主持編制、研討、評審專項施工方案6項,優化年度施工進度計劃,協助建設單位完成裝配式預制構件設計優化,推動開展項目二次經營。組織技術人員學習施工規范和標準圖集,做好項目“四個工程量”、生產調度、科技研發、節能減排等工作。截至目前,吉林總部基地項目主體結構已全部封頂,年開累產值完成7900余萬元。他組織現場管理人員排查安全質量隱患,及時解決問題,加強施工現場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保證項目安全質量零事故。
他積極協助項目班子成員做好疫情防控,參與援建長春市方艙醫院建設,在做好技術管理、施工協調的同時,獨立負責北京局施工區域內的物資協調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全線第一個標準樣板間,獲得了參建各局的觀摩與好評。在王永樂的推動落實下,項目質量管理、節能減排、疫情防控、文明施工等方面成效顯著,多次收到當地政府的表揚信。
尉敏,現任一公司中蘭鐵路項目副總工程師(主持工作)。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參建了西漢高速公路、西平鐵路、盧寧高速公路、望安高速公路、峨米鐵路、鄭阜鐵路等項目。他牽頭的創新工作室獲評“中國中鐵北京局尉敏創新工作室”稱號;榮獲中鐵北京局2022年度“十崗百佳技術管理標兵”。
銀蘭鐵路香山隧道17.763公里,是中蘭鐵路最長隧道,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也是西北地區在建客專第一長大隧道,施工難度大、風險高。為滿足機械化配套施工要求,他帶領團隊通過監控量測數據分析,調整安全步距、優化工藝工法。針對世界級難題,先后組織召開了10次專家會,討論研究制定了地表降水+洞內帷幕注漿技術方案,同時結合胡麻嶺隧道施工經驗,最終確定流砂段采用洞內帷幕注漿加固+地表井點降水的施工方案組織實施。
他依托尉敏創新工作室,積極參與集團公司重大專項課題,申請專利8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海外專利1項。他結合香山隧道實際情況,開展了對上覆流砂段隧道施工大斷面局部換拱裝置的施工方法研究,解決了軟弱圍巖隧道變形大易塌方的問題,提高了現場施工的安全性。他組織編制科研大綱,撰寫工法3篇,其中《特長隧道斜井施工分流互補通風方法》主要針對特長隧道斜井施工分流互補通風進行研究,有效地降低了洞內粉塵濃度,降低了通風的能耗,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在QC方面,他帶領小組研究的《提高高鐵隧道光面爆破控制效果》榮獲北京市建筑業聯合會二類成果,《提高接觸網預埋槽道施工質量》榮獲中國鐵路工程建設協會二等獎;《提高高速鐵路隧道貫通地線施工質量》榮獲中國鐵路工程建設協會一等獎。
王江飛,現任建筑分公司成都軌道交通10號線裝修項目工程部部員。他先后參建呼和浩特市軌道交通1號線、衡水學院濱湖新校區,有著豐富的技術管理經驗,先后榮獲北京市BIM大賽一等獎、河北省BIM大賽二等獎、龍圖杯BIM大賽二等獎;榮獲中鐵北京局2022年度“十崗百佳技術管理標兵”。
由于呼市地鐵設備區存在走道空間小、管線數量多、施工單位多等問題,他迎難而上,查閱相關資料,提出設備區走廊使用BIM技術+綜合支吊架相結合的技術。為驗證該技術的可行性,他將宿舍搬到施工現場辦公室,以方便隨時檢驗模型與現場的一致性。在機電管線深化過程中,他虛心向機電專業的同事及弱電單位的技術人員請教,同時結合自己現場經驗,將BIM管綜與二次結構同步深化,最終10個地鐵站設備區均使用BIM+綜合支吊架技術,為項目保質保量完成各項任務提供技術保障。
在衡水學院項目工作期間,他結合項目點多面廣,不同單體功能及造型各異的特點確定BIM技術應用范圍、深度及應用內容,牽頭編制項目BIM技術應用指導書和BIM施工方案,繪制了學院17棟單體結構、建筑及機電模型,規范了BIM應用規則。他針對項目易出現問題的高發部位進行梳理,整理成BIM專項分析表,圖紙會審階段基于BIM模型共開展了15類、62項專項分析,累計發現和解決問題1500余個。他在項目場布階段開創性提出先BIM驗證后現場施工的樣板先行原則,應用BIM技術可視化的優勢輔助大型群體項目合理布置場地,模擬輔助重點施工方案編制,模擬驗證方案可行性,同時針對本工程重點施工部位和工藝,利用Naviswoks、Fuzor和Lumion等軟件進行施工工藝模擬,論證重要部位施工部署。共制作工藝動畫30余項,先后解決了現場空間小,管線多難以施工的問題,綜合節省工期27天,節約成本37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