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筑路人,以1500個日夜的堅守,走遍四季輪轉的香山黃河,心懷“國之大者”,踐行使命擔當。他們腳下有泥,肩上有責;他們眼里有光,心中有夢;他們心之所向,步履所往。他們,就是中鐵北京工程局中蘭鐵路的建設者,每一個平凡的身影里都蘊藏著不凡的力量!
“火車頭”的故事
凌晨兩點的香山深處,早已是萬籟寂靜。而正在建設中的中蘭鐵路香山隧道里卻依然燈光交替、焊花四濺……一位皮膚黝黑、身材壯實、目光堅定的人頭戴安全帽,手拿手電筒,正忙碌穿梭于各施工作業面,他就是職工們口中那個敢碰硬、敢較真、敢擔當的項目“火車頭”——李軍。
2020年5月,37歲的李軍臨危受命調任中蘭項目經理。他深知責任重大,為了破解進度難題,一到崗就住進了現場集裝箱辦公,身先士卒當起“施工隊長”,最短時間內熟悉項目情況,統籌全局組織施工。疫情期間,他妥善安排千余人同時開工,以及防疫消殺、物資儲備、吃飯住宿等等大事小事。克服疫情影響,度過汛期山洪侵擾,香山隧道進入全面施工會戰,短短4個月就創下了連續月掘進突破千米,總掘進突破萬米,隧道出口單月進尺突破180米的新紀錄!
2020年9月,隧道一號斜井大里程出現上第三系富水弱膠結砂巖段的“世界級難題”,造成掌子面前方及拱背圍巖發生滑塌,這邊剛開始掘進,那邊就涌出流砂,涌砂用手一碰就碎,一捏就流,就像在豆腐渣里掘進,連續幾個月僅開挖十余米,李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困難再多,總會有解決辦法!”他當即組織技術攻關,多次邀請業主、設計、監理和隧道專家現場勘查專題研討,歷時1200多個小時,用實踐論證了近10套專項方案,選用地表降水+洞內帷幕注漿的組合方案進行施工,解決了在軟弱地層開挖過程中易塌方的難題。目前,項目全面打響決戰決勝百日攻堅戰,全力沖刺保通車。
同時,他認真分析施工中存在的重難點,將其轉為變更索賠切入點。他經常走訪砂廠、采石廠、建材公司等多個料場及供應商,詢問對比地材價格與品質、銷售渠道和情況,實地核查材料價格,為精準控制工程造價、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打下堅實基礎。并積極與設計、建設單位溝通聯系、解決出現的問題,確保項目效益達到最大化。項目部榮獲中國鐵路蘭州局銀川工程建設指揮部一體化考核第一名、信譽評價A級等榮譽。今年5月,他個人榮獲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章,成為名副其實的“火車頭”。
“排頭兵”的故事
冬日的早晨7時30分,是隧道技術管理人員交接班的時間,作業班組按照工序有條不紊地推進。值了一夜班的二工區經理魯武民,將工序的安全質量要點交代給接班技術員和領工員后,拖著疲憊的步伐走出斜井。洞內熱火朝天,洞外雖艷陽高照但寒風刺骨,揉揉紅腫的眼睛適應了好一會,回到駐地洗漱換衣吃飯。陽光從皚皚白雪的山頂照進工區宿舍的院子里,調入中蘭6個多月,魯武民還沒有回過一次家,和項目大多數建設者一樣,工地就是他們的家。
魯武民的工作是抓好二工區三號、四號斜井3個掌子面的施工生產,統籌協調組織各作業班組和技術人員配合,及時解決隧道掘進中出現的技術問題,確保安全生產、質量受控,進度滿足要求。香山山脈地質復雜,圍巖變化頻繁,既定的方案隨著巖石的變化,每天都可能更改。他每天要對隧道內的幾個掌子面進行全面檢查,指導施工,確保消除隱患,每天巡查翻山越嶺徒步穿越,行走幾萬步對他來說更是家常便飯。面對施工難點和不斷出現的狀況,他帶領團隊時刻關注各種突發問題,及時收集整理施工參數,針對地質特性總結出專項施工方案。
隧道施工條件艱苦、環境復雜,高強度工作讓年富力強的魯武民經受著洗禮和考驗。扎根到荒無人煙的香山深處,忙里偷閑抽空跟7歲的兒子視頻通話時,經常被問到:“爸爸,你什么時候回家?”家里的大小事也都是妻子一人應付,這讓他愧疚不已,他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但職責、使命在身,他始終堅定著不破香山誓不還的信念,用實際行動爭做“排頭兵”。
“突擊隊”的故事
“2021年6月,我在一號斜井大里程遇到一次比較嚴重的溜塌。那時候掌子面上臺階止漿墻已經完成破除,開始破除上臺階拱腳止漿墻,這時掌子面拱頂出現局部溜塌,到下午4點左右掌子面突然出現大面積泥砂溜塌,我們立即組織現場人員和機械設備安全撤離,第一時間封鎖現場繼續觀察溜塌情況。”齊帥回憶到,“當時現場溜塌大約有800多方泥砂,用大型渣土車拉的話,得拉40多趟才能清理完。”今年剛滿27歲的齊帥,2018年12月調派中蘭鐵路項目。四年的歷練,他已經是項目五工區工程部的負責人,重點負責“世界級難題”的技術、安全施工。
2021年9月,項目部成立了“香山隧道1號斜井”青年突擊隊,齊帥擔任隊長。他對隊員說:“兄弟們,咱們齊心協力,一定能解決掉這‘世界級難題’!”他帶領青年隊員們每天24小時輪班對圍巖進行測量、監控及分析,提前預判前方掌子面地質情況,積極應對坍塌、涌水等險情。不斷優化施工方案,一次兩次不行,那就做三次四次、五次六次……與流砂相伴的,還有高溫。隧道里,溫度有時高達四十多度,人員進洞幾分鐘衣服就濕透了,空氣里夾雜著厚重的巖砂塵土味,嘈雜的噪聲一直腦子里嗡嗡響,但他和隊員們依然沒有退縮。
2022年的春節,齊帥是在工地跟1400名建設者一起過的。“媳婦,等隧道貫通后我就回去,放心吧。”除夕早晨,即將進入隧道輪崗的齊帥和妻子視頻連線。這天的早8點到傍晚5點,他要負責新一輪帷幕注漿掘進工作。“看我操作!一定要保持好鋼筋間距整齊劃一,一分一毫都不能差!”齊帥大聲和工人們交流,并帶頭示范操作。“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他心里清楚,施工環節的嚴謹細致,關系到日后萬千旅客的平安。也許列車經過時僅僅需要4分多鐘,但為了這4分鐘的通暢,他們經歷了多少次驚心動魄和刻骨銘心,又承受了怎樣的煎熬和壓力。
他們是平凡的筑路人,在戈壁荒漠中戰風沙、斗酷暑、抗嚴寒,風雨兼程、從不退縮;他們是不凡的中鐵人,牢記初心使命,把夢想播種在萬水千山。但他們也是父親、丈夫和兒子,對家人除了感激,更多的是愧疚……為了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他們沖鋒一線,充分發揚“敢為人先、敢擔重任、敢于創新、敢打必勝”的中蘭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開路先鋒的錚錚誓言,這就是中蘭鐵路建設者們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