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京,33歲,現任中鐵北京工程局機場分公司走馬湖水系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經理,他是敢拼敢闖敢創的機場建設“開路先鋒”,在他的帶領下,走馬湖水系綜合治理項目快速推進、誠信履約,先后榮獲湖北省“工人先鋒號”、中國中鐵“綠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等稱號,個人獲得2019年鄂州市最美一線職工、2020年火車頭獎章稱號。
以“拼”的干勁干好在建拓市場
鄂州新機場于2021年初正式命名為“鄂州花湖機場”。該機場是我國第一個獲批建設的貨運樞紐機場,建成后將成為全球第四個、亞洲第一個專業貨運機場。楊京帶領的管理團隊扎根鄂州,以走馬湖水系治理項目為起點,先后獲得新建湖北鄂州民用機場工程飛行區場道工程、湖北昌能生態礦業有限公司黃山臨空礦區施工總承包項目等工程,為進一步打開湖北及西南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走進在建的鄂州花湖機場場道二標段項目,項目經理楊京正帶領項目技術攻關團隊攻堅“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以在建保市場、拓市場的背后,離不開團隊每一個人的汗水與付出。楊京帶領團隊敢干敢拼敢闖,在狠抓生產進度管理的同時,注重加強技術、質量、現場文明施工各方統籌,嚴格執行“三檢”制度,確保施工安全和質量,營造“全員重視安全 全員保障質量”的濃厚氛圍。
在片區項目管理過程中,楊京將“協同高效、效益優先”的管理理念和“匠心品質、精心建造”的質量理念貫穿工程管理全過程,不斷強化項目管理人員的成本意識和創效意識,奮力推動項目全年、全過程,成本管理及經濟指標的落實。他帶領團隊攻克一道道難關,跨過一條條險隘,以成立科研小組、“創新工作室”及BIM團隊為切入點,選樹“青年崗位小能手”“優秀青年安質崗員”等先進人物,抓住工程施工節點和重點節日契機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榜樣力量,鼓舞全員積極投身機場建設事業。
以“闖”的牛勁護航施工平穩推進
面對2020年的新冠疫情,楊京以“闖”的勁頭不等不靠,第一時間與鄂州市地方政府和業主單位協商,辦理返鄂州地區相關通行手續,帶頭遞交“請戰申請書”,在得到上級黨委批復后,驅車800多公里與同行人員連夜奔赴一線。
在助力湖北打好防疫阻擊戰和復工復產攻堅戰中,為確保實現鄂州民用機場“2020年基本建成,2021年投入使用”的根本目標,楊京認真落實湖北省政府及上級公司“一手抓疫情、一手抓生產,兩手抓兩不誤”的總要求和復工復產要求,帶領突擊小組第一時間返回項目駐地,精準調度、精心組織,深度優化施工方案、持續加大生產資源投入,共計安排項目職工、勞務人員1000多人返崗施工。自3月18日復工以來,楊京安排項目“硬核”檢測,讓農民工安心復工,鉚足“牛勁”打好復工復產攻堅戰,快速打開工作局面,合理調度,兩班倒全力推進,堅持晝夜施工不停歇,施工生產節奏不斷加快,奪回了疫情耽誤的施工工期。項目復工后,創下單日土石方填筑量突破21萬立方米的“中鐵速度”。2021年春節,楊京帶頭“留鄂過年”,堅守崗位,以無言行動守護湖北微光閃耀,護航施工生產平穩推進。
以“創”的拼勁創效節支出效益
作為中國民航首批“四型機場”示范項目和住建部建筑信息化改革試點項目,鄂州花湖機場統籌推進平安、綠色、智慧、人文“四型”機場建設,全程推廣BIM應用,首次在我國機場建設中全程深度運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
楊京注重機場項目科技創新、節支創效方面管理,帶領管理團隊積極按照“智慧機場”建設標準,采用數字化施工和信息化管理技術,綜合應用了BIM5D、PMS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等共計11個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采用無人駕駛、無人測繪等技術,自動生成碾壓、測量數據,現場人員利用手機端APP輔助操作、監控,減少人工誤差。在排水板墊層施工方案優化中,楊京提出將砂墊層+盲溝+集水井的設計組合優化為級配碎石墊層+集水井,此舉為項目共計節省5393.52萬元。采用集水井智能控制抽水技術,通過水位感應器和時間控制器組裝,節省電纜投入134.9萬元,降低人力支出72萬元,共節約成本191.9萬元。在土石方回填過程中,優化采用36噸超重壓路機,將土石方虛鋪回填厚度增加到80cm,工作效率提升2.67倍,縮短工期2個月,切實為項目創效節支出效益。
楊京注重項目人才培養,一批機場建設專業領域技能型人才在項目成長成才,為企業儲備了大量“民航”專業人才。他帶領的青年團隊依托“創新工作室”、“五小”、QC等平臺,研發出一種《軟土地基處理裝置》和《一種直排式差異真空度預壓地基處理結構》,均獲得了國家專利證書。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鄂州花湖機場預計于2021年9月基本建成,預計2021年底或2022年初投入試運營。作為中鐵北京工程局機場建設的“開路先鋒”,楊京帶領項目全員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從黨的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為如期實現建設目標而不懈奮斗。(供稿:機場分公司 編輯: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