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不到八點,迎著秋日的晨曦和白露,阜陽西站這座龐大的鋼筋水泥叢林已經進入立體交叉作業的狀態,塔吊群、挖掘機、運輸車轟鳴不斷,落客平臺和匝道上焊花四濺,地下空間和基坑里鋼筋工、木工、架子工在各自崗位上有序作業。汪金生也一如既往早早來到C區,簡單進行班前安全教育后,他開始指揮塔吊作業。
“我干建筑業三十多年了,咱也是塔吊的老操作員,這塔吊可是工地上的眼睛,下面這些鋼筋工、木工各個工種都得塔吊來支持。”家住江西婺源的老汪在阜陽西站站前廣場項目工作一年多了,他是一名建筑起重信號司索工,說起來塔吊作業,他就滔滔不絕,“干工程,安全是第一位的。我們還是特殊工種,要指揮起吊、落鉤,交叉作業要小心地面人員,那我們天天都有學習教育。一般一臺塔吊兩個人配合作業,得時刻集中精力才行。”
阜陽西站站前廣場工程體量大、工期緊、工序復雜、安全風險系數高,需要農民工人數多,高峰期達到1200人。項目部安全質量部部長夏露介紹到,“項目部嚴格執行‘先培訓、后上崗’的安全要求,針對起重吊裝、安全用電、鋼支撐架設、防洪防汛等培訓教育超過3600人次,像塔吊作業這樣的重大風險源,對操作的塔吊司機和指揮的司索工分別培訓,司索工的安全培訓要保證64個學時。”同時項目部借助智慧工地系統,通過安裝在建筑施工作業現場的各類傳感裝置,實現對人、機、料、法、環的全方位實時監控,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控”。
汪金生提起這三十年的工地生活,很有感觸,“現在真是時代好了,我一個月拿八九千塊錢,一年能往家寄回去五六萬。”回憶起年輕的時候,汪金生直搖頭,那時候住的是油氈布蓋的簡易工棚,吃飯簡單到饅頭就咸菜,蹲在食堂外面空地上吃完就去上工了。“阜陽西站真是挺好的,活動板房都是六人間,宿舍離工地也近,衛生環境也好,下班回來能洗熱水澡,還有空調,有無線網,晚上能跟家人視頻聊天。”說起來現在的生活,汪金生的笑臉上滿滿都是幸福感。
忙碌了一上午,到了11點鐘,工人們陸陸續續到食堂就餐。食堂旁邊就是工地超市,大家三三兩兩去買點生活必需品。來到食堂,一個大食堂開放了五六個窗口,方便大家點菜取菜,這里能同時容納幾百人就餐。來自安徽六安的朱文兵正在大快朵頤,說起阜陽西站項目部的伙食,他連連稱好。來這里打工一個月多了,食堂每天的飯菜都新鮮、花樣還多。“項目部可關心我們的吃住,我們吃的好、住的好、買東西方便,真是跟在家一個樣。”朱文兵說,今兒食堂中午有五葷五素10個菜,米飯、饅頭、湯都是免費取,他就花8塊錢點了愛吃的豇豆炒肉、燉海帶片,吃飽了干活也有勁兒。
項目部進場之初,高標準開展“三工建設”,建設了六棟民工宿舍樓,民工生活區域設置了專門的洗衣房,配置了多臺洗衣機;修建了男女浴室,配置了空氣能熱水器。項目黨支部書記楊成龍介紹,“項目部首先是保障農民工的基本生活,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在節假日開展各類文體活動、慰問活動,通過冬送溫暖、夏送清涼,定期組織體檢,讓農民工感受到企業的溫暖和關懷。同時我們也做好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維護,既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也保證他們的工資發放,通過實名制管理,確保農民工工資足額及時發放到每一位工人手中。每年9月1號前,財務部優先發放農民工工資,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學費問題。”
項目部通過實實在在的舉措,將關愛農民工落實到日常管理中,為農民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贏得了農民工的一致稱贊。阜陽西站項目即將于11月底通車運營,全體建設者們將以實際行動為這一節點目標的實現助力加速。(黨宣)